[ 二、課程目標]
[ 三、分段能力指標]
[
四、主要內容]
一、基本理念
在資訊化的社會中,培養每個國民具備資訊知識與應用能力,已為各國教育發展的重點,各國紛紛推動相關的資訊教育計畫,以為其國家邁向二十一世紀的發展奠基。資訊教育旨在培養學生資訊擷取、應用與分析的能力,更要養成學生創造思考、問題解決、溝通合作,與終身學習的能力,以發展健全的國民。
依據九年一貫新課程之精神,各學習領域應使用電腦為輔助學習之工具,以擴展各領域的學習並提升學生研究的能力。為便於各學習領域的整合應用資訊,宜將各領域所共同需要的基本資訊技能及其學習時間,做一詳實的規劃,以使所有的學生均有機會習得基本資訊知識與技能,以為各領域應用資訊的基礎。
本課程綱要之規劃基於上述理念,針對不同領域學習所需之基本資訊技能,分析出共通的資訊基本學習內涵,暨各學習內涵所需之最低學習時數,以期所有的學生均有機會習得此綱要規劃之基本資訊知識與技能,以為資訊教育的普及與應用奠定基礎。 [回前頁] 二、課程目標
本課程目標旨在培養學生資訊擷取、應用與分析、創造思考、問題解決、溝通合作的能力,以及終身學習的態度。藉由「資訊科技的認知」、「資訊科技的使用與概念」、「資料的處理與分析」、「資訊的溝通」、以及「資訊的搜尋」等核心能力之規劃,在認知、情意、技能上培養學生達成以下之教育目標。
(1) 導引學生瞭解資訊與日常生活的關係。 |
(2) 導引學生瞭解資訊與倫理及文化相關之議題。 |
(3) 奠定學生使用資訊的知識與技能。 |
(4) 增進學生進行資料的搜尋、處理、分析、展示與應用的能力。 |
(5) 培養學生以資訊技能做為擴展學習與溝通研究工具的習慣。 |
(6) 啟迪學生終身學習的態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性,如有先後順序關係之內涵,則需循序漸進介紹。 |
![]() 活動、教師需具備的資訊素養,以及學生需有的先備知識或技能。 |
![]() 各階段學生之學習心理與能力水準。 |
![]() |
![]() 核心能力中 之連結亦需表明。 |
![]() 色。 |
![]() 及在七大學習領域的應用,作適當的教學設計。 |
![]() 動。 |
![]() |
![]() |
![]() |
![]() |
![]() |
![]() 以紙筆形式 之記憶性考核行之。 |
![]() |
![]() |
教師針對上課重點發問,以瞭解學生對所學概念的學習情形。 |
![]() |
觀察內容包括操作情形、教室使用規範遵守情形、以及智慧有價等倫理議題之實踐等,藉此教師可看出學生對所學概念實行的能力,也可掌握學生技能操作的學習狀況,作為教學策略調整的參考。 |
![]() |
透過學生(個人或小組)針對某個主題的簡報,可瞭解學生對該主題的掌握與統整的能力。 |
![]() |
藉由實地的操作,教師可瞭解學生操作技能的實際學習情形。 |
![]() |
藉由個人或小組的專題研究,教師可瞭解學生針對問題解決之規劃、協調與執行能力,同時可瞭解學生利用資訊技能進行研究的情形。 |
![]() |
藉由展示蒐集的資料及整理的結果,可瞭解學生對問題的認識程度以及歸納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