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一貫課程的資訊教育
[ 一、基本理念]

[ 二、課程目標]

[ 三、分段能力指標]

[ 四、主要內容]

    一、基本理念

  在資訊化的社會中,培養每個國民具備資訊知識與應用能力,已為各國教育發展的重點,各國紛紛推動相關的資訊教育計畫,以為其國家邁向二十一世紀的發展奠基。資訊教育旨在培養學生資訊擷取、應用與分析的能力,更要養成學生創造思考、問題解決、溝通合作,與終身學習的能力,以發展健全的國民。

  依據九年一貫新課程之精神,各學習領域應使用電腦為輔助學習之工具,以擴展各領域的學習並提升學生研究的能力。為便於各學習領域的整合應用資訊,宜將各領域所共同需要的基本資訊技能及其學習時間,做一詳實的規劃,以使所有的學生均有機會習得基本資訊知識與技能,以為各領域應用資訊的基礎。

  本課程綱要之規劃基於上述理念,針對不同領域學習所需之基本資訊技能,分析出共通的資訊基本學習內涵,暨各學習內涵所需之最低學習時數,以期所有的學生均有機會習得此綱要規劃之基本資訊知識與技能,以為資訊教育的普及與應用奠定基礎。 [回前頁]       二、課程目標

  本課程目標旨在培養學生資訊擷取、應用與分析、創造思考、問題解決、溝通合作的能力,以及終身學習的態度。藉由「資訊科技的認知」、「資訊科技的使用與概念」、「資料的處理與分析」、「資訊的溝通」、以及「資訊的搜尋」等核心能力之規劃,在認知、情意、技能上培養學生達成以下之教育目標。

(1) 導引學生瞭解資訊與日常生活的關係。
(2) 導引學生瞭解資訊與倫理及文化相關之議題。
(3) 奠定學生使用資訊的知識與技能。
(4) 增進學生進行資料的搜尋、處理、分析、展示與應用的能力。
(5) 培養學生以資訊技能做為擴展學習與溝通研究工具的習慣。
(6) 啟迪學生終身學習的態度。
[回前頁]         三、分段能力指標 【三年級】
瞭解電腦在人類生活,如家庭、學校、工作、娛樂及各領域之應用
瞭解電腦教室(或教室電腦)的使用規範。
熟悉視窗環境軟體的操作、磁碟工具程式的使用、電腦檔案的管理
熟悉電腦輔助教學應用軟體的操作。
認識鍵盤、特殊鍵的使用,會英文輸入與一種中文輸入。
能利用繪圖軟體提供的工具創作並列印出作品。
  【四年級】
瞭解電腦使用相關的議題和倫理規範(如電腦病毒、複製版權等)。
能編輯中英文文稿,進行編輯、列印的設定
能結合文字、圖畫、藝術字等完成文稿的編輯
瞭解網路使用規範。
會網路基本操作(包括BBS, e-mail, www、ftp)。
【五年級】
瞭解電腦網路概念及其功能。
能獨自或與同儕合作完成網頁的製作。
能找到合適的網站資源、圖書館資源,會檔案傳輸。
能利用光碟、DVD等資源搜尋需要的資料。
  【六年級】
能利用試算表提供的工具進行統計圖表製作、函數模擬等。
能針對日常問題提出可行的解決方法。
  【七年級】
具備對電腦硬體、軟體、輸入和輸出設備的基本認識。
瞭解多媒體相關設備,及圖形、影像、文字、動畫的整合應用。
能利用簡報系統提供的工具編輯報告內容與設定播放的方式。
能實作簡易資料庫以管理資訊。
認識程式語言、瞭解其在解決問題上的應用。
能利用網際網路、多媒體光碟、影碟等進行資料蒐集,
能結合已學過的軟體進行資料整理與分析。
[回前頁]     四、主要內容 (一)教材編選之要領
教材宜以學習內涵或是核心能力的方式呈現,而且需注意教材之連貫
性,如有先後順序關係之內涵,則需循序漸進介紹。
每一學習內涵之撰寫均需註明學習目標、學習重點、教學方法、教學
活動、教師需具備的資訊素養,以及學生需有的先備知識或技能。
教材內容應以日常生活經驗為主,其他學習領域內容為輔,並能符合
各階段學生之學習心理與能力水準。
盡可能附有範例檔案,以供教師及學生參考使用。
教材宜有詳細索引,教材若以學習內涵方式呈現時,則各學習內涵在
核心能力中 之連結亦需表明。
  (二)教學方法
教師應導引學生瞭解電腦的整體功能,以及電腦在生活中所扮演的角
色。
教學應考慮學校現有之資源、學生的程度與其家庭能提供的支援、以
及在七大學
習領域的應用,作適當的教學設計。
教學宜多使用生活上的實例,練習宜配合七大領域設計合適之實作活
動。
每一項學習內涵均應提供學生足夠的練習時間。
(三)教具及有關教學設備
硬體設備應依規定規劃設置。
應使用合法之軟體。
  (四)教學評量
教學評量應以達成各學習內涵之基本技能為依據。
形成性評量與總結性評量並重。
形成性評量於課堂上以觀察進行之,注重學生操作技能的養成,而不
以紙筆形式 之記憶性考核行之。
總結性評量以完成實作活動為主。
  (五)評量方法
口頭問答 教師針對上課重點發問,以瞭解學生對所學概念的學習情形。
課堂觀察 觀察內容包括操作情形、教室使用規範遵守情形、以及智慧有價等倫理議題之實踐等,藉此教師可看出學生對所學概念實行的能力,也可掌握學生技能操作的學習狀況,作為教學策略調整的參考。
報 告 透過學生(個人或小組)針對某個主題的簡報,可瞭解學生對該主題的掌握與統整的能力。
操作評量 藉由實地的操作,教師可瞭解學生操作技能的實際學習情形。
專題報告 藉由個人或小組的專題研究,教師可瞭解學生針對問題解決之規劃、協調與執行能力,同時可瞭解學生利用資訊技能進行研究的情形。
歷程檔案 藉由展示蒐集的資料及整理的結果,可瞭解學生對問題的認識程度以及歸納能力。
[回前頁]